2009年7月18日星期六
听起来还真心寒。
刚刚才看了《新闻多看点》这个节目,恰恰讲的课题就是英数理事情。
我不懂嘉宾是谁,不过说的话都让我猛点头。
1. 其实回溯科学特别名词,很多人误会它们是英文,所以说以英文教就比较好,其实它也不过是拉丁文翻译过来,在牛津大学念化学系,你必须修拉丁文。
2. 教育变质有什么不好,变得更好,何乐而不为?
3. 问题不是语言,而是教育的质素,马来文教得好的,有印尼做例子;英文教得好的,有新加坡做样子;华文做得好的,有台湾和中国……至于说用英文一定好吗?菲律宾也是用英文啊,可是她们大学生毕业后来马来西亚做女佣这些蓝领阶层工作,那是为什么?如果一个国家发展得不好,那么当然不关你讲不讲英文啊,是国家制度、社会条件为依据吧。
4. 用什么语言教数理,在台湾是很普通的教育课题,可是在马来西亚竟然会衍生到『母语』和『英语』这个种族课题。
其余的,就看到一些家长的反应。那些住在新村的,或是比较简陋学校上学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比较希望是母语教学,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媒介。至于另一些家长声音说,现在政策很麻烦的哦,去到中学又要换语言,你没有看报纸咩?换来换去,我们都适应不了,你适不适应的了?那些小孩子呢?
面对这个家长的话,某个嘉宾他说,根本不存在适应不适应的问题。孩子就是白纸,母语就是母语,学校上课就是上课,你教什么,他就学什么。
其实回到原本课题,在意的还是师资问题。当初执行英数理时候,一些学校实行得不错,一些会比较慢,所以成效很悬殊。这是所有人忧虑的。问题在于,实行计划的同时,有没有给孩子最好的硬体条件,包括师资的问题?
其实问题环绕在什么?
好吧,就从敏感课题跳出来,完全用学术性质看待这件事情。
大家在讨论的时候,有没有忽略淡米尔的声音?
有没有忽略,小学是启蒙教学,那么中学生们呢?我们关切的『适应』问题,其实难道不是指中学生吗?我们90年代之前的学长们在小学时候用母语,中学用的是国语,可是上了大专就变成了英文,是什么意思?
我们90年代总算最完整,至少小学母语,中学以后就是英文。
小学的确应该用母语,至少『了解』、『得到基本知识』十分重要。
可是上了中学后,就当然要接近大时代了。
『国语』一直被很多人鄙弃,是因为上了大专后,完全没有任何用处,还要忙着一一自己翻译。
如果说,今天马来西亚的多元化是可以开明到任何机构、单位都可以接受母语版本的数理知识,或大专随你语言专长而学习数理知识,那么根本不存在任何语言教数理的问题。
问题是,大时代需要的是英文版本呢。
就连马来西亚本身的单位、机构、公司,都只承认英文版本的数理专业知识。
当年国语版本时候SPM的文凭只能做打杂、打字、轻便文书工作。
当某一种东西被选择性撤除,如同国语版本的数理,那么何不跟着大时代?
至少,你说的母语,难道真的让华人用华语,马来人用马来语,印度人用淡米尔语?然后西化华人就用英文?这么多的版本流在大马里面?那么你能确保所有版本都在社会运用里面有一定市场?
如果你说用母语教数理,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先让孩子了解科学,比较快学习加减乘除,那么我可以体谅。
可是如果连中学你也希望是『母语』,但其实是『国语』,这犯了两大错误:
1.语言识别错误
2.潜移默化价值错误
你要嘛直接说『回到2002年以前制度』,要嘛真的就让国民型中学选择他们的『母语』,不得异议。
【有一个嘉宾发表说有人讲会怕用英教数理会逐渐使母语消失,他马上反驳说:有人说啊要加强英语就要用英语教数理,这很奇怪,要加强英语就只教好英语不就好了?这句话也可以对母语主义者说,要保持母语,要学习母语,就加强母语教学不就好了?】
其实用什么语言教数理,问题还是在于在市场上,哪者才是被需要的?可见,英文是不争的事实。